那达慕,“燃”了四季,聚了人气;乌兰牧骑,暖了人心,“种”了文化;“草原村排”,火了生活,旺了精神。新“三宝”不仅让内蒙古火热“出圈”,更是为地处西南部的鄂托克前旗递出了充满文化底蕴的“草原名片”。
那达慕:草原上的传统盛宴,激情与文化的碰撞
赛马、射箭、搏克作为传统的“男儿三艺”,是鄂托克前旗那达慕大会的重头戏,深受农牧民群众喜爱。赛马场上,骑手们驾驭着骏马,昂首腾蹄,速度与激情的碰撞让现场观众热血沸腾。射箭场上,选手们个个身手不凡,手握弓箭,凝神站立,搭箭、扣弦、开弓,离弦之箭命中靶心,展现了草原儿女精湛的箭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搏克比赛中,选手们个个身姿矫健、英姿飒爽,凭借力量与技巧展开激烈角逐,此起彼伏的欢呼喝彩声响彻整个会场。除“男儿三艺”外,国际象棋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竞技比赛项目,选手们在棋盘前深思熟虑,棋子的碰撞交织出智慧的火花,展现出棋手们精湛的棋艺和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体育精神。
那达慕大会期间,不仅有传统体育竞技项目,还有“村味”十足的农牧民趣味运动会,庖丁解羊、指羊猜体重、吃瓜大比拼、长杆障碍跑……活动现场热闹非凡、激情澎湃,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骏马奔腾,激扬的是草原儿女喜迎八方来客的热情;人潮涌动,展现的是各族群众乐享那达慕盛会的喜悦,各民族和谐共融、守望相助的美好画卷正在鄂托克前旗大地徐徐展开。
乌兰牧骑: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艺术与人民的桥梁
乌兰牧骑,这支活跃在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鄂托克前旗各族群众的精神食粮。
从创意构思到反复排练,从服装道具到舞台灯光,和谐共鸣的旋律,深情动人的演绎,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乌兰牧骑演员们的汗水与热爱。演出内容既有传统的民族歌舞,也有现代的流行音乐;既有反映草原生活的原创作品,也有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既能在剧院里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盛宴,也能在草原上搭建起临时舞台与农牧民们共度欢乐时光。他们用歌曲和舞蹈讲述草原故事,用声音和肢体传递时代精神,让各族群众都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别具一格的魅力。《遍地柳荫》《幸福的节拍舞起来》等4部作品在第七届内蒙古舞蹈大赛斩获7项大奖。
鄂托克前旗乌兰牧骑以天为幕布,以草原为舞台,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精彩的演出,向基层各族群众传递党的政策关怀、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推动文化互嵌交流,续写了新时代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动人篇章。
草原村排: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舞台,热爱与团结的赞歌
大多数农村牧区的夜晚是安静的,而鄂托克前旗的夜晚充满了排球清脆响亮的扣球落地声和农牧民的呐喊加油声。
1968年,在鄂托克前旗插队下乡的南京知青们组建了草原上的第一支排球队伍,这场跨越半个多世纪种下的排球种子,如今花开正艳,在草原上续写着南北文化交融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感人故事。
“草原村排”既是一场排球热爱者的大联欢,也是一次多民族同胞的大聚会,更是一台民族文化的盛宴和精神文明的大餐。每逢赛事,赛场内外所见皆是一张张朴实真诚、自信可爱的笑脸,到处有身着民族服饰的各族同胞,载歌载舞,热烈酣畅。热情豪迈的蒙古族歌舞、清泉般动听的侗族大歌、曼妙多姿的苗族芦笙舞等轮番登场,以极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非遗展示、歌舞表演等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满场欢呼。赛场外,烤全羊、炖羊肉、烩酸菜、麻辣烫等各民族特色美食令人垂涎。
一边是排球的角逐,一边是文化的华筵,激情的现代体育运动与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完美融合,与现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几个大字交相辉映,使排球赛场成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大舞台,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丰富内涵。
鄂托克前旗以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孕育了三颗璀璨的文化明珠,新“三宝”各自独特却又紧密相连,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