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锚定“三地一城”目标 奏响高质量发展强音
草原村排赛事人气爆棚,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产业项目建设正酣……走进鄂托克前旗,处处涌动着发展的热潮,一幅民族团结、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图景徐徐展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鄂托克前旗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全市建设“三地一城”的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
深耕文化沃土,绘就精神共富新图景
“一颗球,一个排球架,一齐拥抱紧相连......”“草原村排”这项充满乡土气息的体育赛事,以接地气的草根属性、全民狂欢的热烈氛围、文化交融的交响盛宴,迅速成为群众心中的“顶流”,也成为各族群众凝聚情感的精神纽带、展现活力的共享舞台、促进交融的互动桥梁。这正是鄂托克前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鄂托克前旗持续深化“草原村排”与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文旅合作,加大文旅产业招商力度。上半年举办赛事400余场,全网浏览量突破3.2亿次,接待游客52.834万人次;赴河南郑州市举办“北疆草原 豫见中原”主题活动,在毗邻的陕西榆林市、靖边县、宁夏盐池县开展路演活动,让草原文化走出内蒙古。
鄂托克前旗持续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加快建设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围绕沉浸式体验创新研学模式,推出“重走抗战路”“红色剧本杀”等特色项目,让红色历史从展柜走向现实场景;同时,积极与周边及国内知名红色教育基地联动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截至目前,已累计承接区内外红色研学团队270期,培训学员达2.8万人次,成为红色教育的热门目的地,让革命精神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时代光彩。
此外,鄂托克前旗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活动与“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让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深植各族群众心中。
厚植发展动能,打造产业升级新高地
鄂托克前旗依托煤、油、气、风、光资源优势,践行“煤电油气风光”并举发展路径。国电润阳、深能等项目建成,形成“风光氢储”全链,通过特高压直送山东,实现绿电跨区调配。7座智能化煤矿投用,以“光伏+N”模式实施生态修复。深能光伏板下试种5种中草药500余亩,4GW基地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牧民增收。
农牧业领域,鄂托克前旗深化实施“十百千万亿”工程,统筹推进品牌化、规模化、产业化、数字化发展,全力建设“乡村振兴样板区”。以发展任务资金为抓手,构建全流程精细化管理体系,持续赋能和美乡村建设。聚焦农村牧区实际,培育特色种养业等优势产业,推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升级,延伸产业链条;深入开展助企纾困行动,建立政策落实闭环机制,针对民贸民品企业落实税收减免、金融信贷等优惠政策,通过“一对一”帮扶、“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壮大,推动特色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迈进。
生态保护方面,鄂托克前旗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将生态保护作为推动民族团结和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的核心引擎,统筹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实施黄河“几字湾”治理工程,系统推进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强化水资源管理,全面开展节水行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实现生态改善、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为流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增进民生福祉,书写幸福生活新篇章
鄂托克前旗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统筹推进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教育是重中之重。鄂托克前旗通过结对帮扶、对口支援、建立教研指导站等方式,强化师资培训、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设施,推动民族语言教育与国家课程体系有机融合,为培养兼具民族文化传承能力与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筑牢根基。
医疗卫生与养老保障领域,全力推动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阶。深入实施全区“人才双百行动”,靶向引进100名医疗技术骨干,通过完善激励机制、优化职业发展通道壮大人才队伍;加快推进昂素卫生院改造升级、综合托育中心建设及医疗设备采购项目,夯实基层医疗硬件基础;同时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蒙医药示范县,升级乡镇卫生院中医馆、蒙医馆,力争实现基层就诊率突破50%、旗内就诊率达90%以上,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提升养老服务保障,实施养老服务暖心工程,新建养老服务中心、嘎查村社区养老服务站,构建“城区+乡镇+村社”三级服务网络;创新开展智慧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推广农村牧区互助养老模式,配套实施老年人助餐补贴政策,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精准度,同步加强服务人员专业培训,扩大设施覆盖范围、提升服务品质,让各族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奋进新征程,鄂托克前旗将继续以“三地一城”建设为引领,持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