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一城】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新时代高校党的民族工作
近年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以有形之举、有感之策、有效之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走深走实。
聚焦党的全面领导,筑牢思想教育主阵地。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制定出台《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把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列入工作要点、考核指标,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行政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履职尽责、各部门系部通力合作、全院师生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纳入党委会“第一议题”、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干部培训、课堂教育教学,推动课程、专业、实践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衔接、深度融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三是加强思想阵地建设。建强网站、微信等宣传阵地,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教育各族师生正确认知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刻认识“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
聚焦育人职责使命,种好人才培养责任田。一是夯实课堂教学阵地。开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构建学生自主参与、积极体验的教学模式,推动形成各门课程同向育人的协同效应。获批全区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重点建设项目、全区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在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大赛中获特等奖等4个奖项。二是夯实实践育人基础。深度挖掘各种育人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直观的数据、朴实的语言展现出来,构建学生喜爱的、体验性更佳的思政教育场景。与自治区文史馆、市博物院、乌审旗萨拉乌素文旅公司等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着力打造“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新形态新样态的思政课,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三是夯实育人环境氛围。邀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王强、著名专家学者吴楚克等作专题讲座,承办全市“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主题宣讲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巡回宣讲启动仪式,开展“石榴籽”育人工程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活动。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凸显北疆文化元素,推动传承创新,赓续中华文脉,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力量。
聚焦基地功能优化,谱写教育研究新篇章。一是强化理论研究。紧紧围绕中央、自治区民族政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北疆文化建设、民族产业发展、高校思政工作等开展课题研究,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团结进步提供决策参考。完成各级各类课题77项,形成论文88篇,5项成果获鄂尔多斯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二是强化宣传教育。举办全国职业院校党建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研讨会、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学术论坛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专题教学研讨、自治区“匠星耀暖城”劳模工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宣讲、全市“暖城宣讲·思响鄂职”理论宣讲微课堂等活动,为党政干部、中小学师生等开展讲解培训31场840余人次。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走进班级宿舍、活动现场、实习岗位,走入社区、机关、企业,开展全面化、常态化、分众化、精准化宣讲近百场次。三是强化社会服务。牵头成立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与高校、党校、社科联、研究基地、社会团体等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依托内蒙古工匠学院、鄂尔多斯工人科技大学、鄂尔多斯市乡村振兴学院等平台优势,拓展服务社会的功能和半径,打造区域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实践研究高地,更好地发挥高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聚焦学生服务管理,唱响同心育人合奏曲。一是融入学生管理。在“共同”上下功夫,创新互嵌式教育管理模式,通过空间互嵌、管理互嵌、文化互嵌,推进各民族学生学习混合编班、活动混合编排、住宿混合同舍,促进各族学生友好交往、深切交流、密切交融。开展“石榴籽班级”“石榴籽宿舍”“石榴籽优秀学生”“石榴籽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全面推动各民族师生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二是融入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推动中华文化传承浸润育人全过程,铸牢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吾心归处是草原》入选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南京知青在草原》等5部作品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活动一二三等奖。三是融入社会实践。加强部门协同、校企合作、院校联动、家校联通、社区共建、社会互助,加强各族学生的关爱帮扶,建立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多元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以“红色工匠 我心向党”志愿者服务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为载体,面向群众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建设家乡、建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呵护“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