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旗区统战

【东胜区】“六个注重”不断夯实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基础

作者:  来源:  添加时间:2022-12-30 
 

东胜区 “六个注重”不断夯实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基础

今年以来,东胜区牢牢把握“两个健康”主题,注重在“思想政治引领、党建作用发挥、履行社会责任、做好政治安排、营商环境优化、助力中心大局”六个方面精准发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不断夯实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基础,释放经济发展“源动力”。目前,全区已注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企业9.3户,其中民营企业28450户,占全区企业总数的90.7%,注册资金总额2383.33亿元,占全区企业注册资金总额的67.2%。

注重思想政治引领

更加增进民营经济人士理念认同


持续深入开展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政策形势等学习培训教育,制定实施《东胜区民营经济人士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先后组织300余名民营企业家赴井冈山、红旗渠、西柏坡、延安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15批次。成功举办“东胜区商协会会长特训营”“企业赋能营”“好家风、商传承”等36次专题学习培训,参训人员近5000余人,增进了民营经济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注重党建作用发挥

更加凝聚民营经济统战力量


以“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庆百年华诞 携手向未来”等为主题,通过开展集中学习、重温入党誓词、书记讲党课、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等方式把党建与民营经济工作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积极探索非公党组织活动途径和方法,走出了一条党旗红、商会兴、企业强的三方互促互进的发展之路。近年来,东胜区在非公企业先后建立党组织235个,发展党员2428名,其中2名民营企业家被授予“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自治区杰出人才和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山西商会、乌兰察布商会、中小企业联合会被评为2022年度全国“四好”商会。

注重履行社会责任

更加为乡村振兴蓄势添能


引导民营经济人士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捐资助学等活动,争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先后组织开展“百企促脱贫、全面建小康”精准扶贫产业结对、“万企兴万村”“众薪助农”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东胜区185家民营企业和商协会投入1.05亿元在27个村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涌现出了“万正集团-泊江海子村、九城宫景区-九成功村”帮扶典型,促进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内蒙古鄂尔多斯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汇能煤电集团有限公司荣获首届“内蒙古慈善奖”,内蒙古伊泰集团有限公司先后五次荣获“中华慈善奖”,鄂尔多斯集团获评“2022年度责任企业”。

注重做好政治安排

更加增强非公领域建言献策


着力完善民营经济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评价结果提高民营经济人士选拔、培养和政治安排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借助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加大对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工作,先后推荐108名企业家担任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名民营企业家担任自治区工商联兼职副主席(副会长),1名民营企业家当选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十三届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围绕东胜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等,积极建言献策,形成《东胜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东胜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情况调查》等高质量调研报告10余篇。

注重营商环境优化

更加落实落细助企纾困解难

常态化做好与税务、财政等部门的衔接沟通,推动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落实,完善政企沟通协商和定期互访通报机制;编制2022年度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介绍册,为进一步提高政金企对接效率夯实基础。截至10月底,协调金融机构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29笔126.74亿元;推动政法、公安、检察院、法院、工商联等六部门共同制定了《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方案》,举办了5场次“迎接二十大、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主题活动,东胜区工商联3对典型事例被评为全国工商联系统典型事例。

注重助力中心大局

更加彰显非公经济统战优势


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统筹协调,与成都、西安等8个地方工商联缔结友好商会,开展交流活动20余次。借助羊绒羊毛大会的品牌效应,加快“多元化”和“走出去”战略,以鄂尔多斯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企业品牌形象和地区影响力持续提升,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东胜区各商会组织和民营企业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达2亿元。深入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多措并举推动项目手续办理,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全区共有待批项目213项,全部完成手续数448项。加强调查研究,先后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住企调研纾困”、联系走访企业80余次,形成调研报告10份,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源动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