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旗区统战

库布其:向世界提供防治荒漠化“中国方案”

作者:新华社记者侯雪静  来源:杭锦旗委统战部  添加时间:2017-07-31 

 

  一家企业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建设的种质资源库里,接骨木等植物长势良好(20157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当地群众种植的沙柳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对防沙固沙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727日摄)。新华社记者连振 摄 

  

  

    库布其:向世界提供防治荒漠化中国方案 

 

  沙丘披绿衣、沙土变良田,30年间在内蒙古库布其6000多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上演了一场沙漠奇迹,为世界荒漠化防治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治沙经验。29日以绿色一带一路、共享沙漠经济为主题的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库布其与国际社会分享治沙经验。 

  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2007年创办,每两年举办一届,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机制性大型外交论坛,十年来论坛已成为全球推动生态修复和荒漠化治理的重要平台,这背后是库布其沙漠30年的治沙经验和绿色发展模式的支撑。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距离北京最近的沙漠。恶劣的生态是当地农牧民贫困的根源,也曾是北京风沙病痛的源头。 

  30年的治沙经验告诉库布其人,治沙不能对着干,要尊重顺应沙漠,要将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生态与产业相结合”“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相结合,要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上世纪90年代末,亿利资源集团利用自主研发的平移栽培法开展甘草套种。甘草是一种耐旱、免耕和能够改良土壤的名贵中药材。一棵甘草就是一个固氮工厂,原来甘草竖着长,一棵甘草能绿化0.1平方米沙漠,采用平移法后,甘草能够横着长,一棵甘草就能绿化1平方米沙漠,效力扩大了10倍。 

  研究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库布其治沙模式的成功不光靠苦干蛮干,更有科技创新的巧干。气流法植树、无人机植树、甘草平移栽种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和豆科植物大混交植物固氮改土100多种沙漠生态工艺包,都是这场沙漠奇迹背后的核心驱动力。 

 

  在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沙漠节水农业示范园区,节水滴灌设备在为沙漠作物浇水(2013914日摄)。新华社发(康文魁 摄) 

 

 间濑弘树把准备栽种的小树苗浸泡在恩格贝的一个水库里(2012825日摄)。新华社记者谢秀栋 摄 

 

 

    一条高速公路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库布其沙漠边缘的生态防护林带穿过(7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库布其模式实现了沙漠变绿,企业变强,农民变富。亿利资源集团从一个沙漠小盐场,发展成为市值近千亿元的现代企业,并在30年间共计投入生态发展性资金380多亿元,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带动10.2万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把荒漠荒山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一系列沙漠奇迹的上演,让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秘书长、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总结出一套沙漠经济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可以把沙漠的问题变成机遇,把沙漠的负资产变成能产生GDP的绿色资产。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和缔约国代表认为,库布其荒漠化防治为世界树立了典范,创造了市场化、产业化、公益化的治沙经验,探索出一条治沙、生态、民生、经济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说,要利用好这个平台,与国际社会分享经验,凝聚共识。实现治沙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治沙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良性循环。 

  当前中国治沙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沙模式为世界开出了中国药方9月初,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也将在内蒙古召开。 

  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在中国政府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地方,将持续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科技投入。重点推动创建一带一路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加强荒漠化治理技术转化应用,推动科技治沙产业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百姓受惠的共享沙漠经济之路。